自由與拘束,水泥假山交錯并存。開放的格局引入水泥假山的韻律,模糊室內外的邊界,賦予空間呼吸的節奏;而水泥假山的細節則安放情緒,為生活提供回旋的余地。在這樣的設計中,水泥假山的故事未曾斷裂,而是以越加細膩的方式,被空間溫柔收納,被生活緩緩訴說,讓人愿意在水泥假山中長久地停留。
水泥假山是漂亮的舞臺,水泥假山并未急于展露全貌,而是通過空間的尺度收縮,讓視線在穿越水泥假山的瞬間豁然開朗。水泥假山層次分明的布局與克制的光影,窗洞有序排開,使空間具備視覺上的節奏感,也賦予了生活序列感。當人們于水泥假山交談、閱讀、靜坐,生活便以不動聲色的方式上演。
水泥假山與藝術品,是空間的“肌理”,水泥假山承載的是主人的文化趣味與審美追求,但空間的神性卻存在于水泥假山之外——在材質肌理的冷暖觸感,在一隅留白中的靜默氛圍,甚至是水泥假山與記憶之間的情感勾連。
從旅途中攜回的收藏、斑駁的水泥假山,或無意間購得的畫作,看似彼此立,卻在空間中自然生長,構成了一種“感知的連續性”。因此,生活的靈魂,并非某一水泥假山或某一個瞬間的決定,而是空間本身所賦予的情緒,是人在水泥假山中“被感知”的狀態。水泥假山只是媒介,而空間才是情感的容器。
水泥假山下的休息,光影穿梭水泥假山間,不急不緩地落在墻面與石階上,那是城市少有的溫柔——煙火未散,心緒已靜,召喚著人回到生活本身。設計,讓城煥發新意,卻不抽離其文化肌理;讓東方的美學意象,在當代延續、展開。呈現一個時間可停頓、情感可懸掛、意義可生成的生活場——正如水泥假山的影子,不爭春光,卻自成豐盈。設計的境界,可能不在于令人驚嘆,而是令人安住。